首页 > 集团动态 > 正文

《宝藏》栏目开播十周年名家访谈系列之林海钟专访时间:2013年10月28日

初 秋的一个清晨,编导向我挤了挤眼,走,我们去拜访一位古人!不不不,不仅仅是古人,还是位有风骨的雅士,是位有佛缘的高人。古人?高人?雅士?佛缘?在当 今灯红酒绿的世界,这样的字眼听着分外撩人,于是欣然拾掇一番,带着满腹的心思,跟随《宝藏》栏目组驱车前往灵隐韬光寺,一探古人风韵。 

     

韬光寺

“楼 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”早闻韬光寺乃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,古意森然,观景绝佳。又有吕洞宾炼丹的传说,更是为此次拜访蒙上了一层浪漫的神秘色调。沿着小 径拾级而上,沿途尽是茂林修竹,两旁修篁夹道,草木蓊翳,偶尔透过树叶看到寺院矗立在悬崖之上,已叹为观止。正神游之际,一声清脆的女声响起,“你们来 啦?林老师派我来接你们呢”细看,是一位梳着道姑头穿着小褂子的女孩,细问原来是林老师的女弟子,怕我们不熟地形,特地引路来了。待到走进韬光寺,却发现 在这悬崖峭壁之间竟然隐藏着一座园林化寺院,裸露的青砖,白色的墙体,枣红色的门窗,别有一番风味,女孩如小精灵一般在寺内跳跃穿行,我等在其后扛着重型 摄像设备是走得气喘吁吁,叫苦连连。这么一路沿大雄宝殿右拐,穿过金莲池向上,进入一厅名曰“法安堂”,顺着女孩的脚步,又是一顿爬楼过后,枣红色的大门 嘎然大开,二楼的朱栏旁立着一人,月牙白的宽衣博带,不瘦,平头,眉眼温和,浅笑不语……栏外放眼远眺是群山环抱的西子湖和层峦叠嶂的亭台楼阁。许是台阶爬多了,也或许是禅味十足的古寺氛围,更或者是林海钟本人的气度,竟让人有种穿越千年,一回南宋的感觉,真是好一个古人! 

 

法安堂二楼远眺景 

“古人”正在指导学生作画,弟子肃然静立一旁,垂耳倾听。我们不便打扰,便欣赏起林老师的画作来,《风动柳岸行》、《三株古木三友图》、《南雁小住万山深处》……,一 幅幅山水画跃然眼前,犹如一股股清风扑面而来。飘忽的线条有如龙蛇竞走,行云流水之姿浑然天成。不经意的笔触,朴拙的构图,以及带点稚气的笔墨点染,有一 种现代人难以描摹的天真。微风吹过的湖畔、悠然随性的僧侣文人,飘渺水云间的小船,萧疏的枯枝配以宣纸婆娑柔和的色调,初品,有一丝丝苦,细品,却又是一 份回甘。 

 

《宝藏》栏目现场拍摄  

品 画,越品越入迷,却也生出了一丝疑问,一个完完全全的现代人,为何画作中会有如此浓墨重彩的古意?到底是怎样的机缘?对于这个问题,林老师给予了解答 “这其实,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古意是元代作家赵孟頫提出来的,后人有多种解读,我个人认为的古意是审美的一种取向,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,而是在事物开端呈 现的状态,是非常聚足的状态,就拿西湖来说,她的古意就是一种原始的包罗万象,她风平浪静时的清秀可人,她雷雨交加时的澎湃狂野……这是我们对西湖古意的参悟,她是开放的,从本质上来说,她是心的参悟,心有多大,西湖就有多大。古意也是传统,传统其实就是一些规律,就是父母为了让孩子少犯错误,告诉你该如何做,她告诉你不要简单向西方学习,我们要回顾历史,在古今中外找适合我们的位置。 

 

林海钟现场作画 

“那 古意与禅呢?您的画作里一花一木都透着浓浓的禅意,这是否与师古有关呢”林老师抿了口茶,慢慢悠悠地答道“古意和禅法有很多相通的地方,禅法的安静回到本 源上,就是古意。这也是一个清空的过程,让自己寂寞下来,少和人接触,其实是给自己心灵一个空间,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。这是一种无为的状态,无为不是不 为,而是用无为的心态感知世界的微妙。就像人人都说山水画里,画树,林海钟是这个的,”林老师侧着头,挺直了腰板,竖起大拇指,顽皮地笑着说“你们可知我 画树的初衷?画枯树开始的原因是因为有人说我树画的不好,那时候觉得很没面子,就潜心去画树。怎么画树呢?我就开始思考了,那时候画人画裸体,所以我画树 呀就画枯树。枯树会给人萧瑟败落的感觉,但是画的过程中发现,枯树里面有无限的生机。比如郭溪的《早春图》,一看枯树一副死相,一点春的感觉都没有,后来 再一看,是有深意的,生机是蕴含在孤寂中的,这在后禅宗的学习中也有所体现。在禅里“枯”、“寂静”这些滋味是蕴含着生命的,通过学习,让我得到很多的灵 感。前人思灵参生死,我并没有可以去做,无为无为,没想到偶然中的一种必然,得到了收获。” 

 

林海钟作品 

见 我们听得入迷,林老师也来了兴致,“来来来,光说不练假把式,我给你们做画一幅,可好?”,“好!好!好!“大家纷纷拎了椅子板凳,伏在老师身侧。“画什 么呢,那我们就画西湖好啦”,说罢老师取出一张方寸大小的宣纸和一支极细的毛笔,思索片刻便蘸墨落笔了。或点、或描、或扫,笔走龙蛇,不出半刻便勾勒出了 一片烟波浩渺西湖泛舟的印象,直叫我们连连称奇。林老师说道“好的作品,应是笔简意繁,用很少的力量表达出最多的意味,要有情,有境界。笔墨是工具,万千 世界用此表达,毛笔的运用、在宣纸上的效果是我们要学习的基本功,要千锤百炼。但笔墨不是关键,关键是什么?是心。心的锤炼和学习,是一辈子要做的。就像 黄宾虹说的那样‘画到老学到老’,画家笔法其实没有多大差别,可有些人就画得俗,画得僵,有些人就画得好,画得妙,这也是绘画好玩的地方。你要成为什么样 的人,是要靠你的学习和历练。吴道子会是什么样?赵孟頫是什么样?我们要去追寻修为高的人,他们的眼光,一定是我们想不到的,真正的高人,要么不发,要发 一定是你想象不到的。” 

  

林海钟作品 

最 后,在谈到当今社会风气浮躁,年轻人该如何自处时,林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“年轻人一定要去除浮躁,要静心。西游记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很有意思,悟空向菩提祖 师拜学,祖师道“我教你请仙扶鸾,问卜揲蓍,能知趋吉避凶之理可好?”“悟空说:“似这般可得长生否?”“不能”“那不学”“我教你看经念佛,朝真降圣可 好?”“似这般可得长生否?”“不能”“那不学”“我教你腾云驾雾,穿墙而过?”“似这般可得长生否?”“不能”“不学”,不能得长生,那我就不学。要的 是什么,心里要很清楚。大千世界,五花八门,形形色色好像走马灯,妖魔鬼怪多了总会扰人心智,年轻人过好生活,没有什么别的捷径,选择一条路,心无旁骛地 好好走下去,就好了,很简单”林老师笑意深深地看着我们,雕栏画阁的窗外一片安宁,岁月静好。 

 

林海钟作品 

话别林老师,已是夕阳西下落日时分,有一霎时的恍惚,好像一切浮华过后,唯有心安静澄明。文人说“平淡天真“,但真要做到,往往需有一段过境千帆的功夫,林老师或许就是如此吧,了解生命的真味,不妄心追逐,韬光问道,已见真知。

 

↑回顶部